在田地里栽种美丽农业梦——记市劳模集体“太阳公社”

    “从今天起,做一个幸福的人。喂马、劈柴,周游世界。从今天起,关心粮食和蔬菜,我有一间树屋,面朝稻田,春暖花开。”带着这样美好的愿景,几个或从事或热爱农业的杭州人来到太阳镇双庙村当起了农夫,创建了“太阳公社”,在田地里栽下他们共同的美丽农业梦。

    2013年,陈卫和同事“虫子”天天泡在临安和安吉的农村里,“我们要找一处山好、水好、土地优质,离杭州又不远的地方,建立我们理想中的农场,最后选择了这里。”2013年年底,他们敲定了太阳镇双庙村。陈卫说,太阳镇吸引他的原因还有一个,就是民风淳朴。

    太阳镇双庙村,只有140户人家。走在村里,遇见的多是老人和小孩的面孔。50岁以下的壮劳力,几乎都在镇上或临安城内务工经商。“农村没有理由就此老去,但要让农村留住农民,必须让土地留住农民。”在村两委的支持下,公社以每年600元/亩的租金,首期集体流转村内300多亩田地,租期15年。经过细致科学的规划,和对订户发展规模的预判,再反包给入社村民,分别种植有机稻米、蔬菜和瓜果,饲养禽畜或蜜蜂。

    为加深村民对有机农业的认识,在陈卫的推荐支持下,村里还包车送大家去德清某有机农业公司参观。此后,有人举手加入,有人静静观望,老村长林建军说,尽管态度不尽相同,但土地流转相当顺利。

    公社,意味共同劳动、共同收获。但在“太阳公社”,这个概念有着更为广阔的定义——生产社员+消费社员。首批加入公社的30多名村民,是生产社员,他们的职责,是按照规定的要求和指导,即不用农药、化肥、激素、抗生素及任何的转基因种子,进行种植养殖生产,当好“永续农业实践者”。

    “搞集体时,这里就是太阳公社,第八生产队,我是队里的农机手,现在又成了公社的农机手。”62岁的生产社员罗再峰,此前已告别土地20多年,但从镇里退休回来的他,毫不犹豫地加入了公社。他说,很怀念过去集体劳作时的那种开心生活。

    在机械化普遍代替人工的今天,生产社员们依然找到了集体劳作的欢乐。水稻开播那几日,10名社员打破各自承包田块的界限,相互帮忙秧苗运送等农活,很快完成了230亩田的播种,欢笑声撒满了田间地头。公社有20多个负责生产的社员,他们只干自己最擅长的。比如罗金林,管理20亩水稻;杨根强,照料100只猪;罗阿姨,看护500多只鸡。他们工作得心应手,不用什么量化考核,一样把农活料理得妥妥当当。

    被公社的理念所吸引,浙江农林大学的陈浩、谢烘云,刚毕业就来到了这里。不理繁华,扎根乡村,是因为他俩坚信,唯有青年下乡返乡,才有可能恢复乡村生态环境。“稻田里,就应该能摸到泥鳅、黄鳝;菜地里,能挖到蚯蚓、地老虎。”谢烘云说,在“太阳公社”就能做到这些。如今除了当地的生产社员外,20多名跟陈浩、谢烘云一样的年轻人加入到“太阳公社”。

    在短短一年多时间里,陈卫和他的伙伴们,带着村民养猪、养鸡、养鸭、养羊,还种稻、种菜、种果树。“现在进村的这条道路在整修,整个村的环境面貌不断在改变。”陈卫说,希望有朝一日,双庙村能成为城里人和乡下人都热爱的理想社区,并成为中国大地上无数平凡山谷都能复制的模式。

    “太阳公社”成立时,曾许下承诺,在与村庄结缘的15年里,每年为村民办一件实事,通自来水、修建路灯,或拓宽道路……

来源:【临安新闻网】   作者:汤君芳   信息发布:黄晓强   添加日期:2015-04-24   
 

 

 
杭州市临安区太阳镇官方网站  临安新闻网制作维护
浙新办[2004]42号 浙ICP备05002139号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